肯.杜赫堤(Ken Doherty)教練曾在《跑者世界》中發表過一篇〈跑出自我風格〉的文章,裡面提到:「我們應該順其自然,只有在『自然』的情況下在跑步動作才是全然完美的,如果動作並不完美,你就應該練到動作極其自然為止。」 或是說像是「找到最適合你自己的跑姿就好!」「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標準跑姿!」「自然就好!」這樣的言詞與教學指述,每天都在發生。但若學生追問「何謂自然的動作?」大部分的教練都說不清楚。
所謂的科學就是在覆雜與不斷變化的現象中去發現自然界「不變的規律」。「現象」是會一直變的,也是每個人跑姿不同的部分,但「本質」是不變的,也就所謂自然的跑姿 = 跑姿中不變的元素。
「跑步技術的本質是什麽?」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本質」是西方的用語,中國是用「本性」或「本體」這兩個字,中國先秦哲學家很早就發現一個真理:「任何事物的『本體』跟它本身的『功能』與『效應』是分不開的」。文言文是這樣講的:「體用不二,相即不離」。

朱熹曾就此義舉例雲:「耳便是體,聽便是用。目是體,見是用。」因此「體」是「耳」與「目」的本身,當為耳、目的質料與結構所形成之機體。聽、視則是因其體而本具之功能。「用」這個字,除了「功能」之義外,可再衍伸出:由「功能」作用於外在事物而完成的「效應」一義。若以耳、目為例,則器官本身「能聽」、「能見」為「功能」;而作用於外在環境時,切實「聽到某聲音」、「見到某形色」,是為「效應」。在此界義之下,一事物之「體」與「用」,其抽象概念雖可區別,然究其實存,則二者相即不離。
原文:"Do what comes naturally, as long 'naturally' is mechanically sound. If it isn't, do what is mechanically sound until it comes naturally." from Ken Doherty , Running with Style. November 1973, Runner's World
所以通常很難用語言直指本質的時候,我們可以反過來,從該項事物的功能與效應(之後簡稱「功效」)來探討。那運動技術的「功效」為何呢?
我們很快會想到(跑步)技術的功效在於「避免受傷」與「提升動作的經濟性」。這兩種功效通常是綁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能夠避免受傷的動作,通常也比較具有經濟性。例如我只用手臂投球,就很容易傷到肩關節,但如果用整個身體一起投球,不只可以投出比較快的球速,也可以避免肩關節受傷。不容易受傷的跑步技術,也同時是較具經濟性的跑姿。如果你仔細去研究每一項運動,就會發現「避免受傷」與「提升經濟性」與「技術」三者是綁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只要解決一個問題,另外兩個問題的答案也會同時浮現。
如何避免受傷?《莊子.養生主》中有一句話叫「遁天之刑」,白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受傷,那是因為你違背自然而被自然處罰的結果。」以運動傷害比例最高的跑步這項運動來說,都是因為這些跑者違背「自然」,所以被「自然」處罰的結果。也就是說,想要避免受傷就必須要有自然的動作……我們就快接近所有問題的核心了。這個終極的問題就是:
「什麽是自然的動作?」
各項運動技術中的「自然的動作是什麽(WHAT)?」「為什麽可以這樣定義(WHY)?」這是運動技術的核心問題。這又是一個大學問。但也是所有的運動專項教練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因為,只要我們能確認「何謂自然的動作」,也能清楚解釋為什麽可以這樣定義,那我們就可以有一個學習的「標準」。這個「標準」能是人為定義的,必須是自然存在的。如果我們能發現這個自然定義的「標準」,我們只要順應該項運動的自然動作,就可以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了!(否則就會被自然體罰,使你受傷)
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在《小王子》這本經典著作中有一段完美的詮釋:「萬事萬物,達到極致完美的境界,並非在無法多增添任何東西的時候,而是在無法再減去任何東西的時候。」
我們最崇尚減損功夫的老祖宗是老子。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老子.二十二章》。很多人認為老子崇尚的「無」是空無一物的「零」,但我認為老子的「無」是消減的功夫,像「無為」是消除刻意有為造作的行動,以達到「一」的境界。王弼是歷史上注解老子最知名的人物,他對老子第二十二章中「一」的注語為:「少之極也」。王弼正是抓住了老子使用「一」這個字的本質,就是它是最小的計數單位。王弼在第四十二章中的注語中雲「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
「乃得其極」意指,不斷減損到只剩下最純粹、最菁華的唯一元素時,即是完美的展現。那要減到損到怎麽樣的狀態呢?王弼所說的至盡是一無所有的「無」嗎?道家所謂人生的終極境界,並非空洞的什麽都沒有的「無」,所以減損到最後的「至盡」處時,是返回到最初「簡單」、「素樸」的狀態,若以數字來比擬的話,就是最小的正整數「一」,而非完全空無的「零」。老子不像佛家主「空」,一切俱不要,而是提醒世人要超越到世界所有的對立之上,消解至純粹、簡樸的境界,所以老子說「抱一」、說「守樸」。
談回運動,所謂「完美的動作」是消除所有多餘的動作,只留下該動作最純粹、最菁華的元素,損之至盡,乃得其極。老莊所崇尚的自然,正是去掉所有多餘的部分之後所留下「自」己本「然」的單純樣貌。所以「最自然的動作」可以被簡單的定義為:「沒有多餘動作的動作」。這也是「完美動作」的定義。
自然的動作 = 完美的動作

所以跑步技術教練的任務就很明確了,他們要修剪選手的多餘動作。為了做到這件事,技術教練必須要先知道該項運動中,什麽是多餘的動作。要如何知道什麽是多餘的,就必須先知道「什麽是該項運動必經的元素?」這個問題必須要做許多研究才能確認。怎麽研究?
研究的方法是:找出通性,或者說找出共通的元素。意思是不管是誰,只要從事該項運動,就一定會通過的姿勢。因為動作是由姿勢夠成的,而姿勢就是照片或圖片。想象一下武學大師如何把自己習得的武術寫成一本書,書中的圖片就是該拳法的關鍵姿勢。當我們在把某項運動的動作拍攝下來後,這個動作的影片是由眾多照片所連續播放而成的。
以跑步來說,我們把左腳著地到右腳著地的過程稱為「一步」,每分鐘步頻180的跑者每一步花費三分之一秒,若用240 fps 拍成影片,代表一步總共可以被拆解成80張照片。我們找100位跑者來研究,拍了100步跑步影片來研究這「一步」之中,每位跑者都有80張照片可以研究,有沒有哪幾張照片是每個人都一樣的,而且甚至擴大到一千或一萬個人來跑都會一樣嗎?(24 fps 意指一秒播放24張照片的影片,240 fps 意指一秒播放240張照片的影片。)
有的。這幾張類照片就是下面這幾張跑步動作的截圖,簡單來說,就是重心來到支撐點正上方的時候:

不論速度、距離、膚色或腿長……等外在因素再怎麽變,只要是跑步,每一步都會使重心通過支撐點的正上方,也唯有等重心通過支撐點正上方式後,身體才能開始加速。因此,這個每個人都會通過的跑姿就被羅曼諾夫博士稱為「關鍵跑姿」(Key Pose),每一步要及時來到這個姿勢,以及要維持這個姿勢來移動,速度才出得來。
中國人其實已經發現所有動作要先從「姿勢」練起,那就是武術中的「樁法」或「架子」,而練站樁的目的即是讓支撐部位用力,使非支撐部位能盡量放鬆,接著動作才能流暢。
關鍵跑姿的訓練,皆類似武術中的「站樁」,站樁為何會成為中國武術中的關鍵訓練元素,因為它的目的是先讓身體站到「鬆掉」之後,動作才會流暢、也才會省力與持久。當身體長久處在一個你想特別訓練的「姿勢」框架下面時,肌肉會逐漸鬆掉,同時又很有力。在這種狀態下跑者可以支撐得很穩,身體用力只為了「維持姿勢」與「支撐體重」,而不再有多餘的緊繃和用力發生。
「放鬆」正是(技術)耐力變好的關鍵,而放鬆必須刻意練習,並不是你能靠不斷要求自己放鬆就能做到的。

延伸閱讀:【國峰教練講跑步】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