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由羅譽寅教練分享的「線上一對一教學經驗分享」之後,RQ標章教練終於舉辦了第二次的研討會。這次是以聚餐形式進行,希望在比較輕鬆的聊天形式下,可以有更不設限的討論內容。沒想到在沒有設限的聊天討論之中,聊到的話題內容也相當具有建設性阿!

當天就由從台中遠道而來的洪堃慆教練提出了一個讓大家在現場討論許久的議題:「關於沒有目標賽事或是剛入門的跑者,教練應該要如何安排訓練計畫來協助學員?」

堃慆教練

我目前是會利用姿勢跑法在YouTube上所提供的「為期四週的五公里訓練計畫」為基礎,並將其調整為十周的訓練課程,當中除了有每周針對技術訓練的課程之外,還會有一份為期十周的訓練課表,就以協助跑者在訓練的過程當中除了以好的技術進行訓練之外,也可以藉此機會挑戰第一個五公里路跑甚至是突破五公里最佳成績。

文彥教練

這個概念很不錯,不過有幾點還是要先思考的。

首先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以技術訓練為主還是以突破五公里成績為主,建議先將課程的目的性定義好,尤其當有兩個主要訓練目標的時後會特別容易失焦,在訓練時要專注在技術動作還是速度,對於入門跑者來說是很容易混淆的。

另外,當課程以一對一形式進行,然後長達十週且包含一份訓練課表,在收費上來就不是一般的人可以輕鬆負擔的了,如此在課程的推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這部分會建議可以把時間調整成八週,然後每兩週一次訓練課程,再把技術訓練融入訓練課表當中,且將一對一的課程改為四到六人的小班團體課,如此一來付費門檻較低,教練也可以兼顧到所有學員,尤其是學員之間也會有互相激勵與討論的機會。

Hank教練

聽到這個想法的時候,直接的想法就是解決了教練面對入門跑者的課程規劃問題,因為以技術訓練為主除了沒有特定目標,確實有點乏味,對於跑者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失焦問題終究要由教練來做掌控。

這個五公里訓練計畫也可以做為規劃範本,因為它已經包含到技術訓練以及體能訓練的概念,尤其針對已完成目標賽事學員可以視為訓練過渡時期,除了持續提升技術之外,也可以有一個新的目標可以前進。

結論

技術加上體能的課程規劃,對於入門者在初期避免受傷以及建立基礎體能有非常正面的幫助,尤其當建立正確的技術觀念後,未來在慢跑人生中自然可以跑得更長更遠。

利用RQ的各強度步頻表,能夠有效監控學員各強度步頻是否可以達到180步,以避免受傷風險。

而對於剛經過一個周期訓練的跑者來說,技術知覺的保存期限也需要透過這樣的訓練規劃來延續,當上一個週期結束後加強技術訓練也會是迎接下一個周期訓練最重要的準備工作。

對進階跑者來說,教練可以透過RQ的「各強度觸地時間表」及「各強度移動參數表」來協助學生在技術上的精進。

綜合幾位教練的想法之後,這樣的課程規劃更趨完整。將單調的技術訓練課程融入相對應的體能訓練課表,不只對於入門跑者建立最安全豐富的課程選擇,也提供進階跑者在過渡期重新檢視技術與設定目標的方式,期待不久的將來會有教練實際開班。

最後,如果您是跑步教練,如果您也想共同成長,歡迎您使用私訊或信箱聯絡我們,下一次的教練交流活動便會邀約您一起參加喔,歡迎您。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