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事跑步訓練時,除了扎實的訓練,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市面上的跑鞋琳瑯滿目,科技日新月異,許多跑者常常會感到困惑:到底該如何挑選?除了店家的建議和跑友的心得,我們是否能有更客觀、更科學的數據來輔助判斷?

透過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個人相當欣賞的跑鞋分析網站——RunRepeat。這個網站最令我佩服的地方,在於他們把「科學化」的精神徹底貫徹在跑鞋評測上。他們不僅僅是主觀的穿著體驗分享,而是建立了一套標準化的實驗室測試流程,把一雙跑鞋的各項性能指標,用客觀的數據呈現在我們眼前。

接下來,我就帶大家一窺這個網站是如何「解剖」一雙跑鞋的。接下來,我會以自己剛入手的 Altra Escalante Racer 2 作為實際案例(以下簡稱:Racer 2),看看科學數據如何幫助我們更精準地理解一雙鞋的物理特性。



▎實驗室客觀測試(Lab Tests)

▹ 重量(Weight):RunRepeat 會精確測量每一雙跑鞋的實際重量,並與同類型鞋款比較,幫助跑者了解它的輕量化程度。例如Racer 2 的男款實測重量為 224g,屬於輕量級鞋款,適合節奏跑與比賽使用。

▹ 中底柔軟度(Midsole Softness):他們利用硬度計在室溫下測量中底軟硬度,以「HA」為單位。這會直接影響腳感。以 Racer 2 來說,它的中底為 EGO 泡棉,硬度測得 28.3 HA,屬於偏「扎實」的腳感,能提供明顯的地面回饋。

▹ 低溫下中底變化(Midsole Softness in Cold):RunRepeat 會將跑鞋冷凍後重新測量中底硬度,模擬冬天的實際表現。這對居住在寒冷地區或常在清晨跑步的跑者特別實用。

▹ 鞋跟到腳趾的高度差(Stack Heights & Drop):他們依據世界田徑總會的標準,測出鞋跟與前掌的中底厚度,再計算落差(Drop)。Racer 2 的後跟為 22.5 mm、前掌 21.4 mm,實測落差僅 1.1 mm,並非真正的「零落差」,但已符合 Altra 一貫的自然跑姿理念。

▹ 鞋身穩定性與扭轉剛性(Torsional Rigidity & Heel Counter Stiffness):以 1~5 分評估鞋身抗扭轉與後跟穩定性。Racer 2 的扭轉剛性為 1/5、後跟支撐為 2/5,代表極高靈活度,適合前中足著地跑者。

▹ 鞋楦寬度(Toe Box Width)
RunRepeat 也測量鞋頭最寬處與腳趾空間。Escalante Racer 2 鞋頭最寬處達 102.4 mm,大拇趾區域 83.3 mm,高度 34.1 mm,充分體現 Altra 的「FootShape」寬楦設計,讓腳趾能自然展開。

 

▎專家綜合評分(RunRepeat Score)

RunRepeat 的「Score 系統」是結合專家與跑者回饋的加權分數(滿分 100),以數據與群體經驗統整鞋款整體表現。這讓跑者不必僅憑主觀評語,而能以更全面的方式了解一雙鞋的市場定位。

以 Racer 2 為例,該鞋在整體表現上獲得高分,尤其在「透氣性」「外底耐用度」與「腳趾空間」三項獲得一致好評,總分獲得 87 分(由 315 位使用者和 5 位專家評測而得 ),在整個網站的跑鞋評測中屬於前段班(下圖中深綠色長條圖區間)。

▎優點(Pros)

▹ 透氣性極佳,實驗室測得滿分 5/5。

▹ 外底耐磨性顯著提升,磨耗僅 0.3 mm。

▹ 鞋頭寬大、自然貼合,適合長時間穿著。

▹ 保留 Altra 招牌的零落差設計與輕快回饋感。
 

▎缺點(Cons)

▹ 重量較前代略增。

▹ 後跟填充耐用度偏低(評分 2/5)。

▹ 在寒冷天氣中可能保暖性不足。

 

▎性能表現分析(Performance Analysis)

在實際跑感上,Racer 2 的鞋體極為靈活,90 度彎曲僅需 15.0 N 力量,讓每一步都能自然過渡。對習慣前掌或中掌著地的跑者來說,這代表絕佳的地面感與動作控制性;但對於後跟著地者或偏好厚實緩震的人而言,這雙鞋的支撐與緩衝可能略顯不足。RunRepeat 的檢測人員也建議,若跑者體重較高或長距離使用頻繁,應慎選搭配訓練鞋。

 

▎版本比較(Version Comparison)

以這 Racer 2 這雙鞋為例,它與前代相比,最明顯的改進包括:

▹ 外底膠料更耐磨,實測壽命提升約 3 倍。

▹ 鞋面結構更透氣、貼合性更好。

▹ 但也因此略微增加了重量。

 

▎類似跑鞋比較(Comparison)

RunRepeat 有一個自動比較功能,它會自動挑選類似的跑鞋進行總評與數據比較,也可以自行加入其他跑鞋來對比。


 

▎如何運用 RunRepeat 找到適合你的跑鞋?

身為跑者,我們應該善用這個網站的科學化數據,來輔助我們的決策過程。以下是我建議的使用方式:

▹ 第一步:從「腳感偏好」出發,先問自己「喜歡踩起來軟彈的感覺,還是偏好更扎實的路感?」從過去穿起來感覺很好的跑鞋來檢視 RunRepeat 中跑鞋數據中的「中底柔軟度」,下一雙鞋可以挑數據接近的跑鞋來試。先去看實驗室測出的柔軟度數值,並將它與你穿過且喜歡的鞋款進行比較,你就能對目標鞋款的腳感有一個初步的客觀認識。

▹ 第二步:考量「步態與傷病史」,檢視「穩定性」與「足跟差」。如果你的腳踝曾有舊傷,或是有輕微的足部內旋狀況,那麼「扭轉剛性」和「後跟穩定性」的評分就至關重要。同時,確認「足跟差」是否符合你過去習慣的範圍,突然的大幅改變有時會增加受傷的風險。

▹ 第三步:結合「訓練目標」,參考「性能分析」。你買這雙鞋的主要用途是什麼?是每天的輕鬆跑,還是週末的長距離訓練,或是追求速度的間歇跑?詳細閱讀評測員對不同跑步類型下的性能描述,看看這雙鞋的特性是否與你的訓練目標相符。

▹ 第四步:別忘了「使用者經驗」,參考「綜合評分」與「評論」。實驗室數據是客觀的,但每個人的腳型與感受都獨一無二。RunRepeat Score 結合了大量跑者的心得,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更全面的圖像,避免單一評測員的主觀偏誤。


▎總結

RunRepeat 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台,讓我們能從數據與實測的雙重角度,深入了解一雙跑鞋的真實樣貌。它讓我們在選鞋時,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廣告上的功能介紹,而是能主動地分析、比較,並做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科學化決策。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各位跑者在未來選鞋的路上,多一個強而有力的客觀工具。

最貴、最新的不一定最好,只有最適合你的,才能陪你跑得更遠、更健康。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