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訓練是由快步與慢跑/原地休息組合而成的訓練方式,目的是要延長身體處於高強度下的訓練時間,而主要會分析的是快跑的部分。作為跑者或教練,最關心的就是每一趟快跑的平均速度有沒有變得更快,或是在相同的速度下,心率有沒有降低。

只要在間歇訓練時手動進行分段(Lap),或是使用手錶的「間歇訓練」功能(自動分段),上傳紀錄到RunningQuotient後,就可以在分段資料中看到該筆紀錄的各個分段。

舉例,假如今天要進行800公尺 x 8趟的間歇訓練,只要在每一趟800公尺的開始跟結束時各按下一次手錶的分段按鈕,紀錄中就會切分出每一趟800公尺跟休息的分段;上傳到RunningQuotient後,在該筆紀錄的分段資料中就可以看到這八趟800公尺(快跑跟休息)的資料了。

延伸閱讀:配速能力很差,怎麼辦?

第一次800公尺 x 8趟的間歇訓練紀錄

只要在訓練時有按上述的方式讓紀錄分段,並符合間歇跑的條件(該分段的平均配速在配速3區或以上),系統就會自動在紀錄中標示出每一趟間歇快跑的分段(灰底),在上方「已選擇」的欄位將會計算所選取分段的平均值或累加值。

上圖是某跑者在一次800公尺 x 8趟間歇訓練(每趟之間休息3分鐘)的紀錄,灰底的部分就是八趟間歇的資料,其餘為休息時間。在「已選擇」欄位中可以看到八趟間歇總計跑了6.4公里,時間總計24分17秒,平均配速為3分48秒/公里,平均心率164bpm,平均步頻193步/分,平均恢復秒數為59秒。

延伸閱讀:間歇訓練的「恢復秒數」

第二次800公尺 x 8趟的間歇訓練紀錄

隔兩周後這位跑者再次進行第二次800公尺 x 8趟的訓練,但休息時間減少至2分45秒。同樣地,系統會自動找出八趟快跑的分段,我們可以在「已選擇」中看到這次八趟間歇的平均配速提升到3分36秒/公里,而平均心率幾乎一樣,只有165bpm,平均步頻提高到197步/分,平均恢復秒數則略為增加至63秒。

從以上兩筆間歇紀錄的比較,我們可能獲得以下結論:

  1. 這位跑者在第二次的表現有著大幅的進步,因為在相同的課表下,八趟間歇的平均配速進步了12秒,同時平均心率卻維持一樣,代表他的體能在這兩周內成長不少。

  2. 兩次間歇紀錄的平均步頻從193步/分提高至197步/分,同時讓他在相同的平均心率下跑出更快的平均配速,代表他在快跑時比較適合以較高步頻方式進行。

  3. 雖然平均恢復時間從第一次的59秒增加至63秒,但不要忘記第二次的每一趟休息時間也減少了15秒,而且平均配速還快了12秒,假如兩次訓練的溫濕度、地形等因素差異都不大的話,即代表這位跑者的乳酸清除能力以及恢復速度變強了。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