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7 目標賽事:台北馬拉松
經過16+2週的訓練,我又再度回到台北田徑場了!
先報告結果:
(1) 非常開心小破PB 6分半(04:09:13 → 04:02:44)
我一直以為應該沒有機會破PB,因為又長了一歲,訓練營期間雖然沒有腳痛了,但是這次長跑練習的結果並沒有去年跑得遠,所有的種種,我都歸咎於又過了一次生日體力下降了(^^,沒想到憑體感跑還能跑出新紀錄!看來年紀是無辜的,以後不要再怪她了。
(2) 全程不看錶:100% 達成!這次也是全程感受體感,知道當下速度多半是從旁邊跑友聊天時得知的。
(3) 前慢後快30sec~2min:這個目標未達成。後半因跑鞋吸水、強風等緣故,賽程中我一直盡量維持自己舒服輕快的全馬體感,當下有覺得前半可能比較快,但賽程中我並沒有勉強自己再加速,因為我知道雙腳浸在水中,雨水在指縫中噗啾噗啾著、腳指頭也正在受凍,我得盡量讓他們不要因為我逞強,造成不舒服而縮起來!
(前半馬1:59:38 →後半馬 2:03:06:後半馬慢3' 28")
(4) 破4目標:可惜沒能達成,但是今年能夠在濕冷的氣候中小破PB,並且能再一次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踏出每一步,真的很為自己感到高興!經過今年的訓練,我似乎更能察覺並適時地調整自己了,謝謝教練!也謝謝認真完成課表的自己!
接著,整理我在這次訓練營的心路歷程&賽前、賽程中的心得。
這次為了讓自己盡量在賽事中維持最佳狀態,今年執行每次課表時,我都在觀察身體缺什麼。
例如:
‧訓練營期間的10K前測,當天因為太陽昇起後才開始自測,雙腿上的壓力褲悶熱到令我以為就要昏厥過去,那次之後我開始觀察自己對壓力褲是否真的依賴?
‧以往跑步1小時內不需補水,但今年特別容易流汗、口渴,所以即便40分鐘的課表,隨身攜帶水壺補給水分也成了必要的勾選清單。
‧這次開訓前換了一雙新鞋,換鞋的原因是前一雙亞瑟士已跑了兩場全馬賽事,鞋跟處已磨耗許多,開訓後我偶而換上新鞋小心翼翼地完成課表,持續觀察,後來發現換了
無碳板設計的Saucony,讓我不再受每次練跑後,腳跟、腳底板疼痛的折磨。讓我可以專注在大腿、小腿的緊繃變化上,並盡情享受練跑的過程。
‧經過幾次賽事、數次課表的經驗我知道護唇膏的重要性,對我來說它可以解除我因口唇乾燥造成的焦慮,所以早早就列入必帶品項。
‧接著就是睡眠,今年我參加了2023菊島澎湖跨海馬拉松,以賽代訓了當天140分鐘的課表。前一天的週六晚上雖然早早躺平,但因為不習慣飯店枕頭的緣故,整個晚上幾乎沒有熟睡,第二天凌晨起床就察覺到右腳非常痠,因為當時已連續幾天沒睡好了。因此,結束該次課表,我就決定台北馬我要做好萬全準備~帶自己的枕頭入住飯店。(後來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雖然賽事前一夜因為認床也沒有睡太好,但自己的枕頭總算讓我熟睡了幾個小時)
賽事當天:
賽事當天4點起床後我們觀察了一下台北的氣溫與氣候,感覺當天應該會飄雨,故當下馬上決定不穿緊身長褲了,因為我怕緊身褲吸了雨水後無法乾燥,這樣若被寒風吹拂,我的雙腳應該會冷得不得了,賽後也確定這個決定是對的!之前穿著緊身長褲的主要原因是不希望雙腿也曬黑,其次則是禦寒。練就不怕曬的功夫是在11/5澎湖跨海馬拉松的賽事經驗,當天的澎湖烈陽高照,我知道自己穿不住緊身長褲,所以著短褲就上場了。
我為賽程中的補給準備了7顆鹽碇、多包補給品,以及1瓶350ml左右的寶礦力,除了鹽碇放在短褲右側口袋外,其餘都塞在腰包裡面,當然包含面紙與重要的護唇膏與牙線棒。鹽碇約5~6公里左右補充1顆,補給品則是接近10公里吃一下,伸手進去拿到什麼就吃什麼,完全沒再挑口味(^^,我很隨性。吃完了垃圾就順手塞進短褲左側口袋,順暢!除了前10公里有喝自己隨身攜帶的運動飲料外,其餘的水分補給我都是緩緩靠近給水站,拿穩拿好、喝下後,丟個垃圾再緩緩起跑,過程不急,照著教練指導的那樣把進水站當成一次小休息。
這次上橋不久後開始飄起了雨,小小的毛毛雨讓馬路上積起了水,跑著跑著我的鞋底開始濕了起來,跑起來噗啾噗啾的有點不習慣,高架橋上的風也大了起來,那時第一次想找個塊頭大的人幫忙擋風一下,但是沒能找到配速差不多的人,後來我就自己在逆風中奔跑。平常在台中練跑很少遇到下雨天,幸好我的第2場全馬是2023萬金石,那次的經驗讓我知道鞋濕了長跑是什麼感覺、有風跑起來又是什麼感覺,故今年的賽程中我並沒有因為鞋濕了、風大了覺得有任何不方便,果然教練要我們練習弄濕鞋來跑步是有其苦心的。
約經過26K處左右,我看到有一位年輕男子倒在地上,醫護人員在幫他急救,那時我仔細察覺自己的體感,有無緊繃?喘?呼吸困難?嗯,都沒有。於是邊幫那位跑者祈禱,邊踩著步伐往下一公里前進。過程中,有時察覺哪裡痠、哪裡緊,我按照平常練習的方式放慢、或者試著用呼吸節奏調整它,每次都過一會兒那感覺就不見了,真是幸運!
一路濕冷的天氣讓鞋子沒有乾爽的機會,所以我也是保守地跨出每一步維持自己的全馬體感,一直到過終點35K。
35K之後,當時的體感速度感覺有拉起來,因為路上又刷了許多人,35K之後能維持速度跑步的人真的變少了。但事後看分段配速,才知道原來我也只是維持著原本的速度而已,好神奇的體感!
賽事來到最後兩公里時,我感覺右髖骨處有點痠,如果是在中前段發生的話,我一定會先想辦法讓它舒緩下來,但是賽事剩下2公里了!我仔細掃描自己的身體與雙腳,確定速度維持下去不會抽筋後,這次我就沒有主動放鬆而是盡情的奔跑直到終點了!踏進終點當下,我在心裡吶喊著:我就知道你可以!
這次破4尚未成功,下次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