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Mar 2023
西方的《鑽石心態》vs. 東方的柔弱文化
《鑽石心態》是近期出版的新書,這篇短文想簡單分享一下個人讀完後的看法。首先,我非常認同作者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在前言中所提到的:「耐力運動的關鍵挑戰確實是心理因素」。以及作者引用芬蘭偉大長跑選手帕沃.努爾米(Paavo Nurmi)說過的話:「心智就是一切,肌肉只是橡膠碎片。我所代表的一切,都是心智所造就。」 帕沃.努爾米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中長跑選手。他曾創下 22 項正式世界紀錄,並在 1920 ~ 1928 八年間的三屆奧運中贏得了九面奧運金牌和三面銀牌。
.
作者說努爾米的這段話假如用更加嚴謹、較不詩意的方式來表達就是:「從心理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耐力運動表現完全取決於心智的輸出。」有些情況下,體能與力量都還有,但心智限制了輸出,表現自然下滑。作者這個觀點跟我在二〇一八年創立 KFCS 時提出的「心→體能→力量→技術→運動表現」不謀而合。所以當時出版社-經濟新潮社找我推薦時,我讀到這邊就已有為此書寫推薦序的意思了,然而,接著讀下去,就不得不打消念頭了。並不是書寫得不好,裡頭有許多菁英選手的精彩故事(頂尖的環法選手、鐵人三項選手、跑步選手等),作者文筆也很好。但是,作者對於耐力運動員的「心,該怎麼練?」與「練心的目標」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跟我個人的觀點差異太大了。
.
作者十分強調「對痛苦的忍受力」,書中主要的論述都在引證「愈能忍受不適,就愈能激發潛能」,好比鑽石剛毅耐磨。作者把頂尖運動員超越常人的心理素質等同於對痛苦的忍受程度。但這跟我讀到的理論與訓練法有很大的矛盾,包括目前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人基普喬格在比賽時的表現,也都是在「非痛苦中」突破個人和世界紀錄的極限。
.
透過刻意練習,使自己「在極限中愈練愈放鬆」,是我個人所學的「練心」重點。
近年來,我在面對教練和跑者的教學上很強調「心的和解」與「放鬆」
.
作者在本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心適能」(Mental Fitness)。要提升「心適能」,方法是在練習強化忍受痛苦的能力。這跟我自己在教學上所強調的「練心」目標相左。我和作者都認為「心」對運動表現影響極大,這是我們的共識。但我認為「練心」的目標是尋求心中兩種自我的和解(尤其是在接近極限中去化解衝突),而非一再去忍受痛苦,痛苦是體能與力量之間、技術偏差、身心之間或兩種自我之間的衝突所造成的,當衝突發生時不是一再忍受,而是應練習去化解它。衝突發生時會感到痛苦,忍受痛苦可以打磨心智和強化意志力,這我非常認同,但我認為那並非「練心」的主要目標。所以,雖然我很認同作者看到「心」跟耐力表現之間的關係,也覺得這本書有助於臺灣耐力運動愛好者認識長距離比賽不只關乎身體,也跟「心」有很密切的關係,但書中的論述會讓人以為「心的強大」只跟對痛苦的忍受力有關,但其實那只是「心力」其中的一小部分能力而已,甚至太強調痛苦忍受力還會造成技術知覺發展的障礙,限制了潛意識的心力輸出表現。
.
從這本書我們也更加能夠注意到東西方主流文化的差異:
西方主流文化強調積極進取的精神,很重視剛毅堅決,追求「心」的剛強,要像鑽石一樣堅硬,或是經過烈火的焠煉。「堅硬」與「剛強」是他們對強大「心智」的肯定。但東方獨有的「道家」文化強調柔弱,像水一樣弱軟。認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弱才是生命之初該有的樣子,「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七十六章)
.
堅強的心,容易跟外界硬碰硬;
柔弱的心,則不易傷害到自己。
.
我們大都喜歡看堅強、鬥志十足、咬緊牙根硬撐到最後的比賽,那有火花、有激情,很好看。然而,我認為心比較柔軟的運動員,比賽起來也許平淡無味,像白開水一樣,表現沒那麼精彩,但可長可久,運動生命較長,運動潛能也可以發揮得比較徹底。
.
雖然我跟作者在核心觀念的不一致,但還是樂觀看待這本書在臺灣的問世,它能協助跑者和鐵人三項愛好者能了解「心」對運動表現的影響極其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