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8 Mar 2023

全馬跑不到跑力對應成績,原因出在哪?

之前 Xjack 在講課時,有人提到 RQ 的全馬預測成績不準確的問題,我一聽到這個問題就知道有所誤會了,因為 RQ 並沒有預測成績的功能。RQ 在跑力分析圖表中的「同跑力對應各距離最佳成績」的確有不同距離的成績,但這並不是在預測跑者可以跑多少,它的主要目的是:協助使用者判斷跑者在各項距離中的實力是否平衡。

.

因此,分析表格上所計算出來的成績不是在「預測你比賽或測驗可以跑多少成績」,也不是跑者需要達到的「目標成績」。

.
以課程中提問的女性跑者為例,她的全馬PB為「 3 小時 23 分40 秒」(對應跑力「48.3」),當時 RQ 分析出來的跑力是「52.4」,對應的全馬成績是「3小時10分 35 秒」,因為她跑不到,所以才會反應 RQ 跑力對應的全馬成績分析不準。

RQ 的跑力準不準,並不只看單一的全馬成績,只要對應表中有一個距離跑得到,就代表該跑力符合跑者的實力,其他距離的成績有落差(不論是落後或超前),都只是代表跑者個人的跑力不平衡。

.

因為她的目標是全馬,所以我首先確認她近期的十公里最佳成績。調查過程中發現她在2022 年 10 月 12 日的一次十公里測驗中的前五公里跑到 19 分 40 秒,對應的跑力是「 51.6 」,這還是在十公里的測驗中跑出來的,若單跑五公里,有非常高的機率可以跑到跑力「52.4」的成績「 19 分 24 秒」。這代表目前RQ算出來的跑力是準的,現在她的全馬跑不到是指她的「耐力」無法讓全馬達到相應的跑力。

.

接下來,我會確認的是她近期的半馬最佳成績是多少,調查結果是 2021 年的板橋半馬,跑出「 1 小時 41 分 38 秒」,對應跑力是「45.3」,遠遠低於五公里的跑力,而且也比全馬PB的跑力低。


● 全馬PB:3 小時 23 分 40 秒→對應跑力「48.3」
● 半馬PB:1 小時 41 分 38 秒→對應跑力「45.3」
● 十公里近期最佳:43 分 22 秒→對應跑力「48.0」
● 五公里近期最佳:19 分 40 秒→對應跑力「51.6」( 10K 測驗的分段成績)
● 三公里近期最佳:11 分 43 秒→對應跑力「48.6」
● 一英里近期最佳:6 分 03 秒→對應跑力「49.8」

.

從 RQ 這張「競賽跑力分析」表中可以看得出來,跑力 48~49 所對應的成績,在全馬、十公里、三公里與一英里之間都很相近,半馬很明顯是沒跑好,可以忽視;五公里是她偶然跑出來的速度,或是她很少跑這麼快。從我的角度來看,若全馬想要進步,她需要先讓十公里以下的距離(包括十公里、五公里、三公里與一英里)的跑力都先練到「 51.6~52.4」的實力,接著再來提升耐力,全馬進步到3小時10分的機率將大大提高。

.

關於前面提到這位跑者的的「耐力不佳」,使她的全馬無法達到跟五公里成績相應的跑力。這裡指的耐力不佳,並不一定是體能的問題,有有可能是肌耐力不佳、或技術知覺的持久力不佳。

所以我接下來要看的數據是她的「平均週跑量」、「平均週訓練指數」與「體能指數」分別練到多少?

在去年臺北馬之前十六週,平均週跑量是「76.3公里」、週訓練指數「86.5」,體能指數大約在「11~12」之間,因此她的耐力不佳,有很高的機會並非體能的問題。

如果不是體能的問題,跑力不平衡的原因會出在哪呢?依過去的經驗,可能有下列三種原因:

.
● 活動度
● 力量
● 技術:步頻太高,太耗能量。

活動度和力量要檢測和看動作才知道,技術倒是可以透過 RQ 跑步技術分析數據中的步頻來判斷。


從 RQ 的「各強度步頻表」中可以看出,她的步頻相當高,而且從配速 1 區→ 3 區的過程中,步頻也明顯相應加快。簡單講,她在馬拉松配速區附近都是用步頻來加速,這相當消耗體力。

.

舉個例子:目前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人基普喬格(Kipchoge)的全馬平均步頻也才 185 步/分,他從 4:00 配速到 2:53 的配速都能維持在 185 這個步頻(沒有用步頻來加速),但這位女性跑者在一區(4:44 ~ 5:21)的配速就要用到接近 195的步頻,加速到全馬配速時(二區配速)步頻增加到202,三區配速時再增加到210。這種用步頻加速的跑步技術,是很耗體力的,這也是她一拉長距離就無法再維持速度的原因(耐力不佳的主因之一)。

.

另外,透過 RQ 的「當前跑力 vs. 體能指數 散佈圖」(下圖),可以看出她的體能指數超過12之後,跑力反而會下降。所以初步判斷,就算是練全馬,她的訓練量峰值最好就維持在體能指數 11~12 之間為佳!她的訓練重點是品質,而不用再加量。

全馬跑不到跑力對應成績,原因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