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28 Jul 2021

KFCS系統介紹Part Ⅲ:看不見的「心」與技術之間有著密切的連結

到了演講後段開始說明,針對KFCS訓練框架中「心」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以及「科學」與「心」之間的關係做進一步的說明。影片大約十三分鐘。

#影片主題 如下:

● 技術像是「竅門」。

若沒有紮實的體能與力量(體力),技術也會練不起來,或無法持久,但有些情況是:體力非常好,但很現出不來。但如游泳這項運動最顯而易見,有些鐵人的體力很好,可以完成超鐵賽,但一下水就游不快,游起來很費力,還游不過一些國小國中生。技術就好比「竅門」,竅門很窄,就無法有效把體力輸出成更高水準的運動表現。想要開竅,就必須刻意練習技術。

● 心在最底層,若無心訓練,體力與技術的訓練再科學都沒用了。

體力是生理表現的基礎,但在生理基礎之下還有「心」。當一位選手覺得訓練很煩、比賽很累、運動變得枯燥乏味,從訓練中找不到新的樂趣,那就好像河水的源泉枯竭了,此時還是可以硬逼自己去訓練去比賽,但技術的成長將受到限制,表現也很難再進一步提升。因為心在最底層,若無心訓練,體力與技術的訓練再科學都沒用了。看不見的,也最重要;最重要的,通常也最容易被忽視,好比空氣。

● 「技術」與「心」之間有著密切的連結。

心愈穩定、愈平靜、愈安定,技術的水準就愈能開發出來。我們都喜歡自己有顆平靜的心,但我們常會被各執著心帶到失衡、毛躁、急忙的生活中。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喜歡看似無聊且不斷重複同樣動作的耐力運動,有個很關鍵的因素是:它能為人心帶來平靜,它能去掉多餘的欲望。但對運動員來說就很難了,當我們從純粹的跑步愛好者、游泳愛好者、自行車愛好者、鐵人愛好者變成個人紀錄或名次的追求者後,新的欲望就出來了,此時如何找回初衷就變成運動員最重要的課題,這也是選手是否能再突破自己的重要關鍵。因為技術這個竅門的大小跟表現高低有密切關係,而內心的穩定性又跟技巧的高低有關。

想要提高性的穩定性,首先要好好照顧它。若訓練中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煎熬,不斷去刺激它,讓心裡一直不好受,那我們打從心底(潛意識)是排斥訓練、甚至是排斥進步的。因為再進步就是要再忍受更多的痛苦,潛意識不想要(雖然「顯」意識想要,很執著,但「潛」意識的力量比較大,它不想要時顯意識會打不過它)。而技術的高低又跟潛意識配不配合有關,若它不配合,優秀的技術就不會自動運轉,動作變成要靠(顯)意識來控制,這樣的技術不管練再多也只會是二流的。

● 「心」與「科學」之間的關係。

為了讓心裡的兩種意識(顯意識與潛意識)能密切合作,盡量不要有衝突。假設「我=顯意識」&「自己=潛意識」。當然,我和自己之間的衝突是必然的,我們訓練的目標是在衝突發生時去化解,去訓練自己(潛意識)不要怕,使我和自己能愈來愈團結,合作無間地去面對訓練與賽場上的各種挑戰。而不是像快不團結的國家一樣,一有外敵(外在刺激)就開始起內哄,自己內部亂哄哄的,又如何面對挑戰?又如何變強?又如何戰勝對手?

為了使「我」和「自己」能團結合作,從平常的訓練中就要開始培養默契。這邊的方法就要以科學化訓練來進行,機制很複雜,要說清楚很難……簡單來說就是要找到恰當的配速區間,KFCS有一套建立在上述邏輯下的配速區間的計算方式,我們會去算出每一個人在每一種距離下心裡覺得輕鬆的上限速度上限在哪裡,所謂「輕鬆上限速度」就是指舒適圈外圍附近的配速。

● 速度、成績與名次都是結果。

從「心」的角度來看訓練是很難的,要在追求表現的同時把結果看淡,要引導運動員在意的是「訓練」本身,也就是練心、練體能、練力量與練技術。速度、成績與名次都只是訓練的結果,大多數的情況是:太過追求結果,反而得不到好結果。

在Part Ⅱ 中談到「反(返)者,道之動」也是在說明這個道理,要返回到心的底層來好好照顧它、提升它,最表層的運動表現(成績)反而不是觀注的重心。

若從「心」的角度來訓練與照顧自己和選手,有時一些比能有天份的選手會自然長出上面的體力與技術,對他們來說反而比不用一些太過科學化的計算,當然這要在用心的教練引導下才比較可能發生。

KFCS系統介紹Part Ⅲ:看不見的「心」與技術之間有著密切的連結